昨天用微信发伴侣圈时遇到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为此我还到群里专门验证了一下,果然可复现。
我知道,这必定算微信的一个隐藏功能,并且藏得非常深。
早上我发了一条伴侣圈,图片和文字如下,原本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伴侣圈,可恰恰是这张图片引起了我的好奇。
为了这篇文章的安全,我把图片中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打码处理。
打码部分是一种可以通过远程观看实时情况的电子设备,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是啥。
这条内容虽然是公开发布的,但只有我本身可见,并且伪装得非常像一条正常伴侣圈。
说白了,别人根本无法看到我发布的这条内容,只留下我在自嗨。
那么,我是如何发现的呢?
首先,按照我的微信好友数,不管发布什么内容都能获得必然的点赞和评论。而这条一反常态,没有任何互动。
其次,基于上一点的好奇,我用另一个微信去查看这条伴侣圈,结果什么也没看到。
然后我又试着重新发布了几次,并且尝试过分组可见模式,结果都一样。
因此我确定,这是一条仅本身可见的「公开」伴侣圈。
打引号的公开是给本身的,私密是给别人的。
为了再进一步测试,我让几个伴侣别离在伴侣圈发了一下这张图片,结果大多数人都和我出现了一样的情况,只有其中一个用安卓版本的发布成功了。
不外这个发布成功的 case 有一个外部条件,在同一台手机上双开微信,且设置了分组可见。
至于具体原因,我不得而知。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一张普通的图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微信这么做是不是有点欺骗用户感情了?
先说这张图片本身。
或许这张图片存在必然的不真实性,又或许这张图片引起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再可能这张图片被多人或者某个机构投诉。
当然,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不在这张图上,而是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让人忍不住好奇。
总之,必定有一种力量导致了这个情况的出现。
再说微信这个隐藏功能。
如果你们还有印象的话,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聊过在微信群内无法发送某个表情包的情况,和今天说的如出一辙。
说实话,阿谁表情包不涉及任何暴力、色情以及不法信息,只是一个自拍的动图,主角是你正在用的这款 App 的产品经理,背景是一个会议室。
当时我发现这个情况也是一个巧合,因为在一个群里发了这个动图然后配了一段文字,结果别人问我你发的动图在哪里。
在我反复确认网络没问题且从我的视角多次发布都成功后,他们都表示没有看到。
于是我确定,这又是一次孤独的自嗨。
对于这两个场景,其实都证明了一件事,微信确实存在一个隐藏功能,我更愿意称之为「公开的私密可见」。
从我的视角出发,我发布的东西都会发布成功,但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则取决于微信的规则。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种设计会存在欺骗用户感情的情况,毕竟提示发布成功了,结果发了个寂寞。
还有人会认为,这种设计能更大程度上保证体验的完整性。至少,能发出去和完全不能发,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不外在我看来,背后的逻辑或许也并非这么简单。
任何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文字,在微信内传播都有违规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很难在前向完全识别。
一般情况下,都是被投诉或者平台主动发现后才做处理,所以有必然的滞后性。
因为滞后性的存在,对于不竭出现的新内容,产品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有效识别。
如果通过技术识别,那就会有因为命中率太低导致的误杀。如果按照微信的体量,微小比例的误杀带来的不好体验也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做后向的处理就成了一个既能兼顾体验也能确保安全的做法。
那具体怎么做呢?这里仅聊聊我本身的观点,不必然对。
首先,在微信里的每一条消息都是有本身的唯一 ID 的,可以理解成消息内容的身份证。
其次,如果通过后向识别发现某个消息存在问题且必需进行隔离,就可以通过这个 ID 定位并当场隔离。
被隔离后的消息当然还会存在,只不外他被关进了小房子,无法再出来见人。
当然,如果你对某张图片进行截屏后再发送,其实也是生成了一个不同 ID 的消息,这也是为什么截图又能发布的原因。
综合来看,这种设计体验谈不上最好,但也是平衡后的一种选择,或许也是最优解。
产品风控一直是个大难题,尤其是在一个开放型网络里,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占据了主体,因此产品很难用统一规则去做限制。
比拟之下,微信还算是相对开放的。如果换做别的产品,满满的求生欲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知识星球对于一些敏感词的内容就限制很严,不仅发布后会被系统删帖,并且也无法再次发布。别的,在一些特殊时间点,系统还会关闭发帖功能。
这些操作也是无奈之举,只有真正被上过课的才知道背后的代价。一不小心,产品可能就没了。
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只是表面几个功能和交互那么简单,复杂的是背后的逻辑和决策,考验的是思辨能力。
同理,也是在考验做产品的人。
安可时刻:
好奇心驱使下,我对那张图片进行了放大研究,结果你猜我在图中办公桌上发现了什么?
如果没猜错的话,底下那本蓝色的书是专门介绍用户画像的,我在京东上找到了同款《用户画像:方法论与工程化解决方案》。
而最上面的 A4 白纸上,隐约可见是原型图草稿。当然,也只是我猜的。
结合这几个特征,莫非这个桌面的主角是一个产品经理?
“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迪欧吧_技术交流_资源分享_热点资讯_免费VPS空间 » 微信这一招,藏得挺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