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元界”概念诞生,其知名度不亚于当初的“区块链”,从万物皆可区块链,到万物皆可元界。 如果说大量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不断地部署“元界”这个概念还可以理解,那么衣食住行都在搞元界就有点扑朔迷离了。
先不说元界概念是不是被过度消费了,真的能帮助这么多行业发展吗? 怎么可能,那么第一个应该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其底层支撑之一,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等。这些技术目前都处于尴尬的瓶颈期 商业化。 ,元界能否让他们走出瓶颈?
人工智能“贯穿”元界
说起元界,相当一部分影视动画爱好者并不陌生。 元界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1999年出版。一部引起全球轰动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可以说是最早研究“元界”概念的; 2002年,另一部日本漫画《刀剑神域》进一步放大了相关元素; 直到2018年通过《Ready Player One》,《元宇宙》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不过,元界的具体定义还不清楚,但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市场对元界的热情,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元界会成为互联网的最终形态。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将支撑元界发展的技术分为后端基础架构和底层架构两大类。 前者包括物联网技术、交互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后者包括网络与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
乍一看,元界的概念似乎是为电子游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而生,一个是它最好的应用端,另一个是元界存在的必然技术端 . 但在应用领域,元界显然还为时过早,那么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否支持元界呢?
有人将元宇宙划分为八个要素,分别是:身份、社交、高沉浸感、低延迟、多样性、随时随地、经济体系、文明。 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的一个方向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等技术,提升整个“元界”的高沉浸感。和多样性。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将贯穿元界整个生态链,从内容生产、分发到应用,加速内容生产,增强内容呈现,提升内容分发和终端应用效率。
现实情况是,这些技术目前的应用场景只是车牌识别、人脸识别、内容推荐、实时翻译、智能客服等简单的应用场景。 这也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一个矛盾,即商业化落地实施缓慢,导致技术和企业不赚钱,使得技术研发和实施再次遭遇瓶颈。
打破这个瓶颈,元界能变成那把剑吗?
“元界”能否让底层技术真正焕发青春?
“人工智能”不赚钱,就像“肉包子打狗,没有回报”,已经成为业内家喻户晓的定律。 在猪肉价格暴跌之前,甚至有人说人工智能不如养猪值钱,前景好但“钱”景不好。
看看国内的“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就是答案。 多年来,这四家公司一直牢牢占据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前四名,并在零售、安防、制造、政务、医疗等行业实现了技术落地,但赚钱这件事 似乎仍然与他们无关。 半毛关系。
从去年开始,“四小龙”开启了IPO上市融资之路。 今年8月,有消息称商汤科技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商汤科技已成为四小龙中的最后一只。 一家提交上市申请,但招股说明书比另一家“丑”的公司。
四家公司均未盈利,亏损继续扩大。 从四年亏损区间来看,从他们的招股书可以看出,旷视科技从2017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共亏损142.5亿元; 依图科技三年半亏损72.86亿元; 云从科技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亏损22亿元; 商汤从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三年半亏损243亿元。过去三年更多。
然而,他们“赚钱”的唯一途径是融资。 据天眼查,商汤科技共融资9轮,累计融资超过26亿美元; 旷视科技已完成7轮以上融资。 12亿美元; 云从科技11轮融资超过34亿元人民币; 依图科技10轮融资超20亿元。
这也是他们目前不得不寻求上市的原因,但要知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框架下,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是最成熟的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 研发中的亏损和“烧钱”。 ”、毛利率较低的“没有问题解决”,都声称暂时不考虑利润。 其他人工智能细分技术领域会有多难?
另一个例子是百度,它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百度自然语言处理 (NLP) 部门是百度历史最悠久的基础技术部门之一。 技术给百度带来的只是一层“价值光环”,但绝不是赚钱。
众所周知,技术不能直接盈利。 最终需要在场景或产品上实现。 百度智能音箱是百度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技术的载体。 百度智能音箱好用吗? 这个答案可以从总体的市场份额中看出。 洛途科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百度、天猫精灵、小米、华为前四大品牌份额达95.8%,其中百度份额已达32%,位居市场第一。 对智能音箱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百度智能音箱多年来一直稳居行业第一,但到目前为止,智能音箱仍然是“亏本”。 智能音箱产品也在告诉市场,即使有技术有产品,也永远赚不到钱。
这种情况让人怀疑“科技公司”真的不赚钱吗? 因此,相比于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撑的元界,倒不如说人工智能技术可能需要通过元界的概念不断放大技术故事,吸引资本的关注。
C方不支付,B方却难以支付。 元界会走老路吗?
相比AR、VR或MR,一个更符合元界概念的产品可能是“脑机”,这在早年也引起了巨大的“风暴”。
与元宇宙的概念类似,脑机的产物也诞生于科幻作品中,但随着逐渐进入市场,逐渐沉寂。 虽然元界的大世界离时尚还很遥远,但现在是时候讨论商业化了,而作为元界最好的“入口和载体”的“脑机”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可能会成为元界。 宇宙的问题。 [小时][小时]首先,C端不付费。 起初,许多科技公司对脑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例如,早在2019年,全资子公司科大讯飞云创就联合投资成立了一家名为广州华南脑控智能科技的公司。 有限公司是一家脑机接口公司,注册资本4176.87万元。
深蓝科技也传出从2019年开始打算进军脑机游戏领域的消息,如今,两年过去了,却一点声音都没有。
大声说,你还记得中国的一档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吗? 上图已经展示了一个“创意无人机”,它通过大脑的头环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和飞行。 本以为这么酷的产品一定会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不过,云睿的“创意无人机”还在发售,但通过其官网和运营资料,似乎企业的主营业务已经转移到了医疗健康领域,市场不是个人用户,而是各个医院 、科研院所、体检中心和卫生保健单位。
此外,哈佛校园的独角兽公司BrainCo也推出了两款脑机产品,Focus头带和Focus Fit冥想头带,主要用于提高注意力。 ,类似的产品两年前出现在国内,部分应用在学生身上,却引来不少谩骂,结局可想而知。
其次,B端买单难,除了C端市场,B端市场也看好。 现阶段,世界上最著名的脑机公司是马斯克的 NEURALINK。 如今,NEURALINK的技术还更多处于实验阶段,商业化部分还在缓慢推进。 在国内,脑陆科技是国内脑电领域的龙头企业。 与个人消费级睡眠产品相比,已经有过多次迭代,但只有一款企业级产品用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控和防护操作。 针对人员精神状态的安全头盔不得不说,这与用户对脑机技术应用的期待相去甚远。 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级用户根本没有任何知识,不知道这样的产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虽然现在元界这个概念很火,但说90%以上的参与者都在盲目跟风,一点也不为过。
目前B端市场的主要受众依然是科研和医疗机构,场景依然以实验室为主。 主要是技术例如,脑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全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脑机接口的带宽问题却一直阻碍着应用取得突破。 此外,高昂的成本使企业难以负担。 比如马斯克曾坦言,“现阶段脑机产品技术还不成熟,体积小使得设备成本非常高。”
2017年,中美 联合脑机报告指出,以平均7.4年的速度将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一番,要到2100年才能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同时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 100亿),要等到2225年。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带宽问题,脑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将受到很大限制。
除了脑机产品,包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些人工智能公司,他们的技术是不是一文不值? 显然不是,只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降落方向,或者合适的领域还没有长大。 例如,在智能驾驶领域,计算机视觉是保障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现阶段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还处于研发阶段,因此还需要大量时间。 计算机视觉公司实现商业化。
在元界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中是否会遇到这些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或许3、5年后,元界真的会诞生,但就目前而言,至少对于人工智能公司来说,元界带来的新故事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成就了元界? 或许正是元界成就了人工智能技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迪欧吧_技术交流_资源分享_热点资讯_免费VPS空间 » C端不买单,B端买单难,元宇宙真能帮助人工智能技术学会赚钱?